嬴政的世界观,不可避免的再次遭受了冲击。
毫无疑问,天幕上的皇帝是要将百家的学问注释权拿在手中。
如此以来地方就可以断绝反秦学说,比起简单的焚书坑儒来说,昭武帝的手段是更加高明。
就在他惊骇的时候,天幕画面在此刻持续着。
这场论道,持续了数日的光景,各家的学说,在新的天下观下碰撞,融合。
最终,直到最后一日。
昭武帝登上了高台,指着身后奔流的渭水。
“这渭水,亦有泾水之浊,也有灞水之清,汇入此河,皆成渭水,东流入海,不负分辨彼此。”
“朕,希望自此以后,百家之学,能够如泾、灞诸水,各有清浊特质。以《秦礼》‘以民为本,天下为公’的精神,化作容纳百川的渭水河道,归向那奔流的东海。”
百家之学,就如百川之水,都要汇聚于大秦一统的麾下。
刹那间,画面定格在昭武帝展开双臂,仿佛要拥抱眼前百家士子和滔滔渭水的瞬间。
对于现实中,这巨大的震撼,还在持续。
九州大地,曾经的六国故都。
齐地,临淄。
“完了,彻底完了”
作为齐国贵族出身的儒生,面色变得灰败,“暴秦,何时学会了这等手段?”
旁边有位年轻的士子不解:“老师,为何天幕上的秦皇,并没有延续‘焚书’之策,反而容纳百家争鸣”
“愚蠢。”
老者的声音响起,猛然打断了他的话,“嬴政焚书,是逼迫天下人和他为敌,但此獠选择的是让百家主动投诚,将自家的学问,变成大秦的学问。”
“天幕上的儒生,还在争论‘纲常’,殊不知‘纲常’的含义已被帝王重写‘注释’。”
他幽幽长叹,“儒家的‘纲常’,绑在了‘民本’和‘法度’之间,这不是‘论道’,而是对于学问的训化。”
“从此,天下英才进入他麾下,从此谁还想兴复旧国啊?”
老者颓然坐倒在地上,一直以来他心心所念的,莫过于齐国的兴复。
看到天幕大秦要二世而亡的画面,没有比起他来说更为兴奋的。
但,看着昭武帝以一己之力,不断地打败敌人,让大秦再次一统天下。
一种无力的绝望感,就只是在顷刻间,涌上了心头。
!!!
年轻的士子明白过来,但脸上却没有老儒生这般激动,相反内心陷入了欢喜。
“齐国未兴复,未必不是好事。”
他暗自说道。
如此以来,自己等老师死后,去投奔秦人也未尝不可。
学学问的关键,除了掌握学问,不就是以‘学问’为基础,跻身官身吗?
楚国故都,几位游侠装扮,心怀故楚的豪杰汇聚,面色凝重。
“好一个‘渭水论道’啊!”为首的汉子冷哼一声,“将天下学问都变成他嬴家厨房里的菜,想怎么炒就怎么炒!”
“若将来,楚地的孩童学的都是这《秦礼》,念的都是‘天下为公’(秦之天下),还有几人记得屈子投江之恨?”
另一人忧心忡忡:“大哥,此法若成,比百万甲士更可怕。”
“甲士可挡,这潜移默化之道,如何抵挡?难道我等日后反抗暴秦,还要先与他辩论一番这‘民本’‘为公’是何意吗?”
更为主要的是,这天下为‘公’,所谓的是他大秦天下,还是普罗大众的天下?亦或是他赢氏的天下?
魏国大梁,年轻的士子们不免议论纷纷,情绪复杂。
“这位昭武帝,气度恢宏,竟然能够容百家坐而论道”
有人忍不住露出了倾佩。
“糊涂。”另一人,骤然就在此刻驳斥道,“这是请君入瓮,他给你说话的机会,却定了如何说话的规矩。”
“若是你不入他这‘渭水’,那就是无所归依的浊流,若是入了,就是他大秦之水,和赢姓共沉浮。”
有些人,还是对于‘复国’有自己的想法。
不过更多的人清楚一点,那就是在大秦的治下,只要大秦帝国维系的统治依旧维系。
那么,所谓的‘兴复旧国’,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。
天下各地,实际上尚未依附任何势力的普通士子、寒门读书人,他们的看法纷杂,却也更为实际。
“昭武帝注重‘民本’,立‘大考’,开‘论道’,给了我辈出路,不必纠结学派和门户,有何不好?”
有人感觉到振奋,看到了一条不问出身,就能够跻身于上的道路。
“若按天幕所言,我苦读十数年的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都需要迎合《秦礼》注释?”
有人陷入了迷惘,觉得学问被帝王篡改,“如此一来,如何对得起先贤啊。”
百家之学,都需要维护大秦‘一统’,保证大秦的‘统一’。
这,就是天幕学问的关键。
若是学问不能秉持此等‘天命观’,那么就没有必要在大秦疆域流行,将会成为那‘大一统’天下被禁绝的学问。
实际上,在天下再次一统之后,诸子百家就没有了能力,来反抗大秦。
他们所渴望的故国,在后来确实被昭武帝恢复了,但分化为了各种小国。
而诸侯王都是赢氏的子弟,不管是宗室贵族,昭武帝都分封出去。
不过,国政大权,都要交给国相处理。
如此一来,诸侯王只是有着名义上的权力,实际上的治政之权也没有。
又有谁能够,反抗大秦中央呢?
九州各地,不论是震撼、恐惧,亦或是钦佩还是迷惘。
所有人都见识到了时代的变化,那就是百家之学,要顺应‘大一统’的时代。
在天下逐渐安定的时代,盛世高歌的时候,学问如果不顺应时代前进。
那么,就会被时代彻底的淘汰。
天幕上,女主播的声音再次响起。
“伴随着天下一统,不少的问题也随之而来,盛世带来的问题随之增加。”
“过去的‘三公九卿’制,无法满足大秦统治的需要,这也引出了后来关键的‘内外朝之议’!”
“‘三省六部制’,亦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