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城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连城小说网 > 政哥:我家老六,咋成千古一帝了 > 第227章 法剑斩骄侯,钦差南下正国纲

第227章 法剑斩骄侯,钦差南下正国纲

然而,嬴政的脑海中,仍旧有一丝疑虑。

那就是,天幕所示看似完美的制度和律法,固然能够约束文官、教化万民。

那么,能够约束的了为帝国流尽鲜血,骨子里只认军功和刀剑的骄兵悍将吗?

大秦的建立,是建立在军功爵制的基础上。

可以说,大秦的制度形态是古典军事封建帝国。

律法的力量,如果约束不了这些骄兵悍将,那么对于大秦来说,大秦的这些骄兵悍将,就会成为最不稳定的因素。

随时就是个可能会爆炸的火药桶,一旦爆开造成的毁灭性,几乎不亚于‘二世之乱’的局面。

仿佛是为了回答嬴政心中最后的疑问,天幕上流动的光影,再次的亮起。

“一套再完美的律法制度,也需要在烈火中淬炼,方能彰显价值。”

“如果说《民法》的存在,是约束普罗大众,维系普罗百姓秩序生活的根本大法。”

“那么《秦典》的存在,确保了最大限度的‘公正’,以及中央权威的稳固。”

“而《秦典》的首次运用,则是发生在昭武三十六年,一场发生在关中的‘功侯仗法欺民案’,成为了《秦典》公正性的最大考验。”

随着女主播话语落下,众人的注意力再次落在天幕上。

而天幕画面,集中在一座十分宏伟的庄园当中。

此庄园规模之大,几乎相当于一座小型城池。

而庄园的主人,则是当年随大秦军队平定三苗、为大秦开疆扩土的彻侯——“厉侯”樊江。

他战功赫赫,可以说是大秦昭武时期,举足轻重的中层勋贵。

然,本该是帝国屏障的功侯,却成了乡里一霸。

为了扩建自己的跑马场,厉侯府的家丁们,手持棍棒,竟公然冲入邻近的村社,强行圈占了数百亩良田。

那些田地,是当地村民世代耕种的产业,每一寸土地,都在官府备过案,受《民法》的明确保护。

一位须发花白的老村正,手捧着自家的田契,颤抖着上前理论:“侯爷!此乃我等祖辈之田,受陛下律法保护,您您不能强占啊!”

厉侯樊江骑在高头大马上,身披锦袍,脸上满是不屑,冷笑道:“老匹夫,如今这天下太平,是本侯流血牺牲换来的。”

“如今本侯要几亩地跑马,便是天子在此,也要给几分薄面,你敢不遵从吾令?”

说罢,樊江就纵容家丁将老村正推倒在地,一阵拳打脚踢。

其余村民,面对这群如狼似虎的侯府恶奴,敢怒不敢言。

天幕中,故事在继续。

悲愤的村民们,没有放弃。他们凑钱请了状师,一纸诉状,告到了会稽郡守的衙门。

然而,会稽郡守在看到原告是平民,被告是“彻侯樊江”时,惊得冷汗直流。

他深知这位厉侯与朝中军方宿将关系盘根错错节,哪里是他一个小小的郡守得罪得起的?

于是,他以“证据不足”、“还需查证”为由,百般推诿,最后竟反过来斥责村民“刁民抱团,妄告功侯”,将他们轰出了衙门。

希望,似乎就此断绝。

就在他们绝望的时候,有位来往咸阳行商,给他们指了一条全新的道路:

“诸位,在下曾听闻当今圣上为防地方官官相护,特设御史台独立于外朝。”

“依据《秦典》,凡民间有重大冤情,地方不理,可直接向御史台在各地的巡察分部申诉!”

按照那名行商的指引,村民不久之后就写了一份借助数百人按满了血红手印的血书。

这份诉状,没有再经过郡守府,而是通过御史台专设的、绕过所有地方行政体系的渠道,快马加鞭的抵达了御史大夫的案头。

“御史台?!”

嬴政的心神一震,想到了之前天幕所示御史台的作用。

独立于‘三省’之外,是能够约束官吏的‘神剑’,按照昭武帝设立的‘三省六部’制,连军功勋贵都能约束吗?

而朝堂上,也因为这份血书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
一些将领们,纷纷出面为厉侯求情。

“陛下,樊将军劳苦功高,或是一时糊涂,还请念其旧功,从轻发落!”

“区区几百亩地,何至于动摇国本?不如让其退还田地,赔偿钱款了事,也好全了功臣体面。”

尚书省的一些老臣,也认为不应将事情闹大,以免伤了军方之心。

朝会之上,昭武帝端坐御座,面沉似水,一言不发。

他没有表态,只是将此案,依制发往中书省,命其草拟处理意见。

所有人都认为,这不过是走个过场,最终大概率会高高举起,轻轻落下。

但是,他们低估了昭武帝的决心。

而且通过‘大考’进入权力中枢的‘天子门生’,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锐气。

一位年轻的中书省官吏陈由,依据《秦典》和《民法》的条例,将厉侯的罪行和律法一一对应。

更是草拟了一份措辞严厉、要求“依法严办,削爵流放,绝不姑息”的敕令草案。

这份草案送到门下省,立刻引起了争议。

有老成持重的侍郎认为此举太过激进,恐引发军中不满。

但负责审核此案的给事中(门下省官员),他立刻拍案而起,慷慨陈词:“王子犯法,与庶民同罪!”

“此乃法家精髓,亦是陛下修律之本意!”

“若今日功臣便可枉法,明日宗室亦可效仿,长此以往,新法将形同虚设,国将不国!”

“功,当赏于庙堂;罪,必罚于市朝!功过不能相抵!”

最终,在门下省侍中的力挺之下,这份强硬的草案,被盖上了鲜红的副署印信,与御史台的奏章一同,呈送到了昭武帝的御前。

御座之上,昭武帝看着这份奏疏,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。

他提起朱笔,在奏疏末尾,重重地批下了两个大字:

“准奏!”

随即,一道震惊朝野的旨意下达:

任命草拟此敕令的中书舍人陈由为主使,持节南下;由御史台派出精干御史为副使,协同办案;并特派一队“羽林卫”,随行护卫。

一支代表着帝国最高意志与法律尊严的钦差队伍,浩浩荡荡,奔赴江南!

“诸位,在下曾听闻当今圣上为防地方官官相护,特设御史台独立于外朝。”

“依据《秦典》,凡民间有重大冤情,地方不理,可直接向御史台在各地的巡察分部申诉!”

按照那名行商的指引,村民不久之后就写了一份借助数百人按满了血红手印的血书。

这份诉状,没有再经过郡守府,而是通过御史台专设的、绕过所有地方行政体系的渠道,快马加鞭的抵达了御史大夫的案头。

“御史台?!”

嬴政的心神一震,想到了之前天幕所示御史台的作用。

独立于‘三省’之外,是能够约束官吏的‘神剑’,按照昭武帝设立的‘三省六部’制,连军功勋贵都能约束吗?

而朝堂上,也因为这份血书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
一些将领们,纷纷出面为厉侯求情。

“陛下,樊将军劳苦功高,或是一时糊涂,还请念其旧功,从轻发落!”

“区区几百亩地,何至于动摇国本?不如让其退还田地,赔偿钱款了事,也好全了功臣体面。”

尚书省的一些老臣,也认为不应将事情闹大,以免伤了军方之心。

朝会之上,昭武帝端坐御座,面沉似水,一言不发。

他没有表态,只是将此案,依制发往中书省,命其草拟处理意见。

所有人都认为,这不过是走个过场,最终大概率会高高举起,轻轻落下。

但是,他们低估了昭武帝的决心。

而且通过‘大考’进入权力中枢的‘天子门生’,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锐气。

一位年轻的中书省官吏陈由,依据《秦典》和《民法》的条例,将厉侯的罪行和律法一一对应。

更是草拟了一份措辞严厉、要求“依法严办,削爵流放,绝不姑息”的敕令草案。

这份草案送到门下省,立刻引起了争议。

有老成持重的侍郎认为此举太过激进,恐引发军中不满。

但负责审核此案的给事中(门下省官员),他立刻拍案而起,慷慨陈词:“王子犯法,与庶民同罪!”

“此乃法家精髓,亦是陛下修律之本意!”

“若今日功臣便可枉法,明日宗室亦可效仿,长此以往,新法将形同虚设,国将不国!”

“功,当赏于庙堂;罪,必罚于市朝!功过不能相抵!”

最终,在门下省侍中的力挺之下,这份强硬的草案,被盖上了鲜红的副署印信,与御史台的奏章一同,呈送到了昭武帝的御前。

御座之上,昭武帝看着这份奏疏,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。

他提起朱笔,在奏疏末尾,重重地批下了两个大字:

“准奏!”

随即,一道震惊朝野的旨意下达:

任命草拟此敕令的中书舍人陈由为主使,持节南下;由御史台派出精干御史为副使,协同办案;并特派一队“羽林卫”,随行护卫。

一支代表着帝国最高意志与法律尊严的钦差队伍,浩浩荡荡,奔赴江南!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